[正能量] 国家级非遗——霍邱柳编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2008年,霍邱柳编和黄岗柳编合并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为:淮河柳编工艺。2010年,霍邱县申报的霍邱柳编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3.png

      杞柳,是一种生长在河沟溪边的水生植物,是重要的护岸林,也是风景树。而它的枝条则是编织筐、篮子等农家必备用品的绝佳材料。地处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霍邱县,有着悠久的杞柳种植历史,当地百姓在与时而发生的淮河洪灾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杞柳“编筐打篓”满足生活需要,逐渐演化发展成了一项特色传统技艺,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互相传帮带,掌握了从简单的柳框、菜篮、米斗编织,到上万种造型各异,赏用兼备的工艺柳编制作,富裕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靠种植杞柳、进柳编厂打工,增加收入。到2000年,全县杞柳种植总面积达到空前的10万亩。图为霍邱城西湖湿地。
154.png


155.png

      霍邱柳编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做工精细,而且工艺原始独特,纯手工编织而成,就传统柳编花瓶而言,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几乎不用什么工具,即使是梁棍、模具也都是土产的“手工造”,但是编织出来的产品,结构严密,形体圆润,其精细程度,令人叫绝,是传统柳编工艺的精品。“径编”、“立编”为沿淮蒙洼柳编艺人独创的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图为霍邱两大柳编企业之一的庆发集团柳编产品。

156.png

(80、90年代一直到前些年,霍邱柳编和舒城竹编等产业一样,发展迅猛,成为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企业的支柱和骨干。当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千家万户与龙头企业并进,先后培植壮大亿元企业2家,高峰时,庆发和华安达两个集团拥有直属分厂近50家,覆盖沿淮沿湖20多个乡镇,辐射鲁、豫、浙等7个省市。杞柳的种植和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柳编工艺品由过去单一的100多个发展到八大系列20000多个品种,深加工企业拓展到深圳、东莞等地,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安徽华安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员工在认真生产。)
157.png

      获得国家级非遗之前的2008年,霍邱柳编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水镇、周集镇、城西湖乡、宋店乡、新店镇等6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笔者1999年夏季,走进位于临水镇偏远乡村的华安达公司加工基地,眼前一派紧张有序的忙碌景象。当年公司出口额有二、三百万美元,带动千家万户从事柳编种植加工,增加收入,获得“全国乡企创汇先进企业”。
158.png

      而华安达公司的总经理潘同春也成为省市优秀企业家和“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随后的几年里,他和助手经常在广州、深圳和北京、上海或省里参加交易会,通过多渠道拓展市场,企业蒸蒸日上,获得许多荣誉。不过,企业家风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各种风险挑战。图为潘同春向来宾介绍产品。
159.png

      由于国际市场变幻莫测,出口量减少,加工成本上升以及诸多复杂因素,两大龙头柳编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危机,目前均处于基本停产状态……

160.png

      当年拍摄的几幅照片曾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杂志刊登,而如今由于柳编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如刮皮、烘烧,做起来特别辛苦,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面临濒危境地。特别是,集团化的柳编企业破产或停产,让从事种植加工的农户失去了资金、技术和市场,造成了霍邱柳编产业的衰落……
161.png

      图为1999年8月间,发表在各大报刊关于霍邱柳编的样报。
162.png


      去年,在霍邱想拍点农民收获加工杞柳的照片,因为正值杞柳收获季节,结果未能如愿。打听一番后得出很简单的答案,那就是现在弄柳编累人还搞不到钱……图为绿意盎然的城西湖岸边,一群喜鹊在竹竿上叽叽喳喳,田园夏日充满着生机,让人欢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