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叶集区的故事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2-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134.png

      巍巍大别山,莽莽苍苍,似一条巨龙横亘在鄂豫皖三省边界。大别山北麓,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幽谷中的涓涓细流,汇成十数条小溪,冲山荡崖,向东北流去,直下淮河,河水于平缓处淤积出大片肥沃的土地。这里绿树阴阴,翠竹猗猗,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先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狩猎渔牧,垦荒种植,逐渐成就了一个人气旺盛的地方。这便是豫皖两省交界处史河岸边的重镇—叶集。
      叶集旧地,古称鸡父,新中国建立前习称叶家集,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县志》载:“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查《地名辞典》载:“鸡父邑,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昭公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鸡父之战。      鸡父城郭设置于今叶集东南五华里尤家桥,与台家瓦房毗邻,直到清末民初,尚有古城遗址残壁依稀可见,后为坟场,今拓为田地。
      鸡父之地夏朝属扬州,到了商代沿袭未改。周代属蓼国。战国时期楚灭蓼改属楚,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郡县制属九江郡蓼县。西汉行郡县制属六安国安丰县。东汉属庐江郡安丰县。三国属魏扬州郡安丰县。西晋属安丰郡安丰县。东晋属豫州安丰郡松兹县。南宋(?)属豫州安丰郡松兹县。北齐属梁郡安丰县。隋代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属淮安郡霍邱县。唐属淮南道寿春府安丰郡霍邱县。宋属淮南西路寿春府霍邱县。元代属安丰路总管府霍邱县。
      公元1403—1424年,一叶姓人家徙居于此。据叶集《叶氏宗谱》载:“叶氏于蓼称茂族。……自明永乐年间,荣公始由歙迁霍,云仍健美越九世。积德、凤德两公乃卜居于蓼,此邑叶氏所由来也。”歙县属徽州,自古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之说。歙地的叶氏荣公既然看中了霍蓼(霍邱古属蓼国)叶集这块宝地,说明当时这儿已有集镇雏形,因为叶家善于经营,加之家族繁衍繁盛,名气越来越大,便被称为“叶公店”。此后,外面迁来的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从山东迁来的澹台氏(来叶集后将复姓“澹台”改为“台”),更促进了叶集的发展,后逐步发展成初具规模的集镇。由于叶氏先居于此,而且,叶氏人口居多,遂将“叶公店”易名为“叶家集”。
      明初,叶家集建制属凤阳府寿州霍邱县开顺巡检司。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年间成立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霍邱县。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安徽省颍州府霍邱县开顺巡检司。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开顺巡检司治所始迁至叶家集。
      民国初年,叶家集区域划分沿袭清末时期旧制。1931年(民国二十年),叶家集为霍邱县第二区,1932年秋,由第二区改为第六区。
      1949年6月,叶集解放,成立叶集区人民政府。1992年,撤区并乡,叶集镇被划为叶集镇。1993年9月,叶集镇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镇。1995年7月,叶集镇被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4日,叶集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个改革发展试验区。
      叶集地处大别山北麓,史河东岸,豫皖两省交界,史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皖西重镇”等美称。
      史河,古名决水,发源于金寨县斑竹园,流经豫皖两省数县,至霍邱县临水镇汇泉河后由三河尖入淮,全长216公里。史河平均宽度300多米,是淮河水系的重要支流之一,历史上早通舟楫之便。在淠史杭工程未上马以前,史河曾经代为要津,加上沿史河岸边的南北官道,使叶集成为南北东西的商品集散地。据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县志》记载:“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大别山的土特产木、竹、茶、麻、漆、药、油、果,通过这里,西南走汉口路,进入江汉平原;东下淮扬苏杭;西过史河,直进中原;北过淮河,挺进黄淮。外地的盐、糖、丝、绸、瓷、铁、铜、锡,也在这里集散。繁盛时,史河上帆樯林立,排筏如龙;街道上轮毂辐辏,车响马鸣;码头边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市廛喧嚷,彻夜灯火,晨昏闹市,商贾如云,时称叶集为“小南京”,叶集史上的繁荣,于此可见一斑。
      全国各地的客商集聚于此,先后形成大大小小19个商团。他们共同具有敢闯、敢干、敢冒险的精神,但是,也难免互相倾轧,弱肉强食,势强存,智者胜,最后挤夸了弱势商团13家,逐步建立了徽、晋、赣、豫、陕、鄂等6大会馆。其中,徽、晋、赣三省商团在6大商团中最有势力,经济实力也最强,在相互角斗中结成纽带。在会馆建设上,晋、赣商团完全模仿徽商建筑风格,其他3省商团也不示弱。他们请来各地建筑专家,能工巧匠,不惜重金,在会馆建设上独出机杼,风格别致,以不同于徽派的格调彰显自己的实力。现在,当年的江西会馆保存基本完好,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家集的5里长街的街心青石板上,被河南、山东等地的大宏车、牛马车、手推车碾轧出几指深的陷沟。集市商场门前、街后,各种山货、水产、土洋百货,一应俱全,堆积如山,满目琳琅。400多家商户主要分布在北、中、南3条大街上。北大街酿酒坊有李瑞康、李锦源、殷建堂;铁业商有段九成、马登富、陈二麻子、张国文;大麻庄兼南北杂货行有安全盛;盐粮专卖有韦合兴、韦绍阶;皮棉花线商有王金丹、朱星武;皮丝烟庄有朱复泰等。中大街有江义隆、齐兴茂、万泰荣、王利和、冯巨兴、冯隆泰等,这批商家专营舶来商品,如京广百货、皮张、颜料等等。南大街有台裕大、盛松樵、王隆泰、春和堂、大生祥、宋恒源、储茂生、江海波等,专营粮、茶、山货、药业。
      这3条大街的实力商家,可控可拢,可囤可积,可收可放,各种物价在他们的操控下可抬高可降低。他们与外省各地行商交往甚密,其营业量及利润自非一般中小商贩可比。
      叶家集的商贸经济盛于明清,遂衰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逐渐萧条达半个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叶集迅速恢复的经济活力。镇上设立了各类国营企业、合作商店、集体工厂。至1985年,叶集拥有工业企业104个,全民所有制商业单位12个,工交、房产管理单位3个,集体所有制商业单位93个,大小商店、栈行、摊点以及饮食服务业3562个。当时,全省区、镇级最大的农贸市场——皖西市场,在叶集明强路边建成,市场占地40亩,建筑面积26720平方米(后经多次扩建),河南、湖北、江苏等省及本省合肥、六安、金寨、淮南等地的客商纷纷来叶集经商办企业。在叶集的老西街,至今还保留着一家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叶集油厂,而且,这是一家在大别山区乃至江淮地区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木榨麻油生产厂,已经上了央视《远方的家园。江河万里行》栏目。
      叶集民俗文化以皖西民歌,民间歌舞、民间故事、传统美食、婚庆习俗等为代表,独具皖西特色。
  以民歌为例,皖西地区(大别山)民歌历史悠久,广为传唱,但是,大多在民间口口相传,非常容易流失。20世纪初,台静农先生回叶集,专门收集皖西民歌达半年之久,共从民间收集了2000多首,陆续发表了170多首,可惜的是,其余作品都在战乱中遗失。近年,叶集台建球先生又致力于皖西民歌的收集整理,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应该说,叶集人为皖西民歌的传唱、记录、整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平岗办的毛鱼子,孙岗乡的豆皮子,三元乡的空心面,叶集湾的羊蹄子”。叶集羊肉扬名天下,数次登上央视节目。
      叶集的空心挂面和木榨麻油被列入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真正传统意义的木榨麻油已经成为极为罕见的文化孑存之一,被选上央视《远方的家园》栏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