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杂谈] 手工修鞋的街头老手艺人,在六安真是越来越少了!怀念回不去的旧时光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12-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小时候总听大人说,缝缝补补又三年,意思是衣服鞋子破了,拿到集市上找缝补师傅补补还可以穿。而如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缝补手艺也在慢慢流失,可还是有一些人仍在坚守。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老手艺人黄师傅的故事。

六安市清风路东城农贸市场街头,有个不起眼的修鞋摊,没棚没顶。只有老两口坐在那里缝补着衣服和鞋子。这老两口就是黄师傅和老伴刘奶奶。

黄师傅和刘奶奶已经结婚快50年了。打刘奶奶嫁给黄师傅起,他就干着替人缝补的活。提到黄师傅的好手艺,刘奶奶抑制不住的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一旁的黄师傅也忍不住搭上了话,说自己对自己的手艺绝对满意。

51.jpg

黄师傅:修鞋、拉锁、扣子都照。我鞋的鞋子客户还怪满意的,很满意。

黄师傅说自己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说着便和记者讲起了他的缝补时光。原来今年71岁的黄师傅干缝补活已经27年了,原先在三里桥做,后来因为儿子在清风路附近买了房子,就来这里继续做着缝补的营生。

黄师傅:在一起有27年了,一开始从农村来的,我们一开始在皮鞋厂做鞋,(后来带小孩来(六安)了以后没事干,干这活。

黄师傅说,修鞋是个细致活,哪怕只是粘个胶也得一点点来,不能让顾客觉得有一丝做的不好。客人嘴上不说,下次就不会再来了。      

52.jpg

27年来,黄师傅修过无数双鞋,高跟鞋、拖鞋、运动鞋、靴子等等。铲、粘、剪、缝,一样样都是他自己慢慢琢磨,甚至有些工具都是自己手工做的。

现在,黄师傅老两口所用的还是老式的缝补机器,产于1991年。老旧的机器上斑驳不堪,上面还有长期使用所留下的油垢,刘奶奶说这台缝纫机是老早前老伴在义乌市场买的,陪伴他们很多年了。一直都没换。因为新的机器需要用电,他们没钱租铺面所以没办法通电,就一直用手摇的。所以要十分爱惜,一旦坏了怕很难买到了。说着便拿起布擦着机器。

黄师傅:这边不通电,手摇的不用电,不就这回事嘛!考虑换新机器用,现在都是电动的,我们是手摇的,我们没电。     

53.jpg

虽然机器跟不上现代化节奏,也没有大的铺面。可是老两口日复一日的坚持还是得到了周围市民的赞许。一小会的功夫,不少市民来到这里修鞋。

现场声:这双鞋鞋头开胶了,这个修两块钱。

市民:有时候我们到底下接小孩,正好从这边路过,有鞋一般都送来给他修。收费还可以,我们这一块就他一个修鞋的。

当被问到还准备再做多少年时,黄师傅说如今孩子们都大了,在外地打工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总想着不能拖累他们。自己能干就干着,一天还能挣个几十块钱呢。

黄师傅:儿子一家有儿有孙要生活,我们靠修鞋为生。根据我身体情况,身体好还能干个3、5年没事,身体不好就干一天算一天了。      

54.jpg

27年的缝补生活中,黄师傅说生活是苦些累些但自己很开心,靠手艺吃饭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是属于自己的价值。唯一就是老伴陪自己这么些年辛苦了。

听到黄师傅的话,刘奶奶故意“不开心”地反驳:夫妻俩都是相互的,你不也辛苦吗?说完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此时在冬季的寒风中一抹暖意正在蔓延。

刘奶奶:早上来的早,冬天很早就来了,老夫妻俩就是互相帮助嘛!也心疼他说冬天别去那么早,冬天冷的很。他说我去早点,冬天天短,去迟了干不到多久。

岁月在黄师傅脸上、手上留下了痕迹。一双变形的手,是黄师傅修鞋生涯的真实写照。

55.jpg

补鞋、修拉链,以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行当,如今已经走在时代的末端,逐渐被时间的洪流冲刷殆尽。黄师傅坚持了近30年的老营生,也是一种对行业的坚守,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择一事,终一生。其实,有些东西一直都在,也许从来都没有改变。
发表于 2019-12-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喜欢这种老手艺,性价比还高
发表于 2019-12-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这样的现在很少了
发表于 2019-12-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总有一天会没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