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五一”小长假和汽车行业“国五”升级“国六”政策因素推动影响,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增速持续加快,但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激活市场仍需努力。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7亿元,增长11.6%,增速较一季度(11.4%)提高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10.6%)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9%)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其中,实现限上零售额122.6亿元,同比增长11.1%。
(一)分城乡市场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稍快于城镇。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亿元,增长10.9%;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1亿元,增长12.4%,比城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二)分线上线下看,网络零售占比提升,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6亿元,同比增长19.8%,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3.0%,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占比分别提升0.4、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
(三)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和消费升级类商品表现良好。各大商家抓住“五一”小长假消费契机,开展灵活多样的促销活动,多种类别商品消费表现良好。
1、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30.1亿元,增长20.2%,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31.2%,回落6.8个百分点;烟酒类增长14.8%,加快5.7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增长28.4%,加快4.4个百分点。
2、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幅稳中有进。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全市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类商品需求渐旺,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该类商品零售额5.6亿元,增长17.4%,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3.8%、中西药品类增长35.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4%。
3、汽车类商品零售增长加速。受“国五”升级“国六”政策因素推动,汽车销售商家在二季度普遍开展促销活动。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42.7亿元,增长7.6%,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增长2.68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消费商品结构单一,有待优化。限额以上消费结构不平衡矛盾凸显,上半年,仅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两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68.2亿元,占整个限上零售额的55.7%。自去年以来汽车类商品消费增速持续回落,去年10月当月增速首次呈现负增长,至今年4月当月增速转正,上半年对限上零售额增长的拉动点数由去年同期的3.54降至2.68。而石油及制品类,易受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不确定及消费市场容量等因素影响。消费商品结构不平衡,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所致,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从消费商品热点看,目前尚未出现能够替代汽车、石油消费的商品类别,新的实物性消费热点尚需一定的培育周期,优化商品供给结构,选择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已是强化市场导向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零售业态增长乏力。一是网购冲击持续增大,社交经济、新购物平台等陆续出现,引导消费者平台购物、网络购物;二是异地消费的影响,为满足高品质商品购物需求,结合地理位置、交通便捷度,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选择去邻近的合肥、南京等城市消费,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市购买力的流失;三是受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市场等分流,万达广场、海心沙广场、建材市场等管理以租赁方式进行,其中的商户多为个体户或者限下法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地限额以上法人市场。
(三)网络销售额和所占比重均偏低。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并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网络销售额和零售额占比均偏低。上半年,全市共有366家限额以上批零业法人单位,但只有44家企业有网络销售,占比为12%,44家企业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3.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比重仅为3.0%。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趋于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激活市场仍需努力。因此,全市上下应采取措施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升消费能力,同时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络消费,为全市消费品市场注入新活力,助推市场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