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舒城“新娘”必备,这东西你见过吗?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21-1-4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舒城县张母桥镇砂院村的农家妇女刘自能,她把祖传的织丝手艺传承下来,坚守三十多年,生产的蚕丝带成为当地一绝。目前,这个红丝带已经摆进了当地超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长长的红丝带传承着民间的婚嫁习俗,寄托着美好的祝愿,在舒城县及周边地区,结婚当天新娘子必须要系上纯手工制作的红色蚕丝带,寓意着长长久久,两相厮守,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刘自能家从外祖母那辈开始就生产蚕丝带,她的技术也是从她母亲手上学来的。她制作的每根蚕丝带都有统一的标准,长度为两米六八。由于长年制作,刘自能的技术十分娴熟。每天能够制作三四根丝带,一年利用农闲时间可以生产出两百多条红丝带。

微信图片_20210104113727.jpg

       从缫丝、纺丝到织丝,刘自能沿用的都是祖传手工织造技艺。像纺丝车,老式大板凳这种老物件,都是她必不可少的织丝工具,也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
如今,刘自能编织的红丝带,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还有不少慕名前来预订的顾客。
       张母桥镇砂院村 刘自能:一开始我织带子的时候,不是卖的时候,我是织自己用,最后有个朋友到我家来看到我织这个丝带很漂亮,(我)就织了六根丝带,六根丝带一下子就卖掉了,全部买去了。我心想这个丝带销售很好,我就一直就在织这个丝带子。反正每年织的丝带全部卖光,家里没有存货,全部卖光。我织这个丝带子,都是通过好友帮我互相传达,基本上都知道我的蚕丝带。

微信图片_20210104113730.jpg

       今年,张母桥镇为了把消费扶贫做深做实,让穷山沟连上大市场,开展了“您最喜爱的农产品”投票活动,刘自能为此注册了蚕丝带商标,采用礼盒包装,老刘蚕丝带成为市场认可、消费者最喜爱的“拳头产品”。砂院村也希望民间习俗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融入一体,带动一方水土,让蚕丝产业越走越远。
       张母桥镇砂院村党支部书记 周岐运:蚕桑是砂院村传统的农业产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砂院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蚕桑在饲养过程中,喂养精细,生态,环保,蚕丝带更是特有的手工工艺产品,需要良好的丝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婚嫁喜庆中的佳品。在脱贫攻坚消费月活动中也是我村主推的消费产品,更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将老刘蚕丝带推广出去,让传统的手工工艺源远流长,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带动群众发展我们的蚕丝产品,重振蚕丝之乡的美名。
发表于 2021-1-4 1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没见过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