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坛 城市前线 六安杂谈 帖子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闲聊杂谈] 烈士寻亲又有新突破,六安籍烈士王放船儿孙被找到!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11-1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山埋忠骨,碧血照汗青。寻找革命烈士后人我们一直在路上。近日,家住在金安区施桥镇的王新华先生埋葬在淮北市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的、六安籍烈士王放船很可能是他们的亲人。

王放船烈士,原安徽六安县人,1947年入伍,中原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一一七团七连战士,1948年牺牲于许町集。

32.jpg

在金安区施桥镇,记者见到了给我们打电话的王新华。在他的身旁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名叫王本堂,是自己的父亲,王放船烈士可能就是王本堂老人的亲生父亲,也就是自己的爷爷。

得知这一消息让摄制组激动不已,因为许多烈士的直系亲属早已不在了,如今面前的这位老者可能就是为数不多的烈士的亲生子女。那么王本堂老人是否真的就是烈士王放船的儿子呢?

了解到我们的疑问后,王家人向记者出示了族谱,在族谱上记载:王方传,生于民国六年六月初六日未时,旧社会因躲壮丁流落在外现情况不详。

王本堂老人说,他觉得虽然烈士陵园墓碑上的姓名是王放船,但他认为也有可能是写错了,他觉得那就是他的父亲。因为父亲就是在1947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而离开家投奔共产党的,和墓碑上王放船烈士的入伍时间也吻合。

王本堂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父亲离开家时他才7、8岁,家里兄弟姐妹三个,只能靠母亲带着三兄妹要饭维持生计。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可是从没听过母亲抱怨过父亲一句,母亲让他们别怪父亲,说他是为国家干革命去了。

王本堂:那时候吃也没有吃,穿也没有穿,冻的要死母亲带我们要饭,跑这庄,跑那庄。父亲活着在不在家,在家哪要要饭呢,不容易,过的苦日子,不是人过的那时候。 

王本堂老人说,一直到他16岁左右,家里生活才慢慢好起来。那时候母亲开始经常哭,他觉得母亲可能是意识到父亲已经牺牲在外再也不能回来了。

王本堂:母亲提到就哭,也不知道在哪,死了也不知道在不在了,三四十岁经常哭,她哭我们也淌眼水。 

王本堂说母亲一辈子都没有改嫁,她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直到临终前还嘱咐他们一定要找到父亲。

时光荏苒,如今王本堂已经79岁了。他的儿女们也知道父亲的心事,也知道奶奶的嘱托,于是想尽办法打听爷爷的消息,终于在我们发布的寻亲新闻中找到了可能是他们爷爷的消息。

王本堂儿子:通过打电话咨询,感觉是我爷爷,时间段能符合上,1947年走的,我爷爷找到,我们全家都开心。 

王本堂的儿子王新华告诉记者,如今他和自己的兄妹们都在外奋斗打拼,生活的十分幸福。正因为这样,每每想到自己的爷爷曾经为革命献出生命,他们就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34.jpg

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带着老父亲一起去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看一看,虽然不确定是不是他们的爷爷。但有了线索他们一定要了解清楚。

王新华:现在知道在淮海战役的现场,准备抽时间子孙后代一起过去,去看看,证实一下在不在那边,是的我们就把他捎回来,英魂见到家里面人,回故土,把爷爷带回家乡落叶归根。 

时隔七十年,跨越300公里的寻亲路

对于王本堂老人来说,时隔七十年才获得父亲的消息,实在是不容易,他迫切地想要确定王放船烈士究竟是不是他的父亲,迫切地想要结束这70余年的漫长等待。11月13日,在金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施桥镇马安山村委工作人员,以及我们摄制组的陪同下,王本堂一家人踏上了一条时隔七十年、跨越300公里的寻亲之路。

35.jpg

从六安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近300公里,一路上王本堂一家十分忐忑。王本堂的小儿子王知青告诉记者,他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手心冒汗,真的很担心那并不是他们的爷爷,害怕父亲几十年的等待又是一场空。

现场声:现在心情非常激动,马上就要到烈士陵园了,是很想快点到,早晨5点多就起来了。 

记者吕琳: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淮海战役双堆集的烈士陵园,今天来自六安的一群人带着六安的土,带着六安的淠河水就要献给烈士陵园内埋葬着的王放船烈士。 

36.jpg

青山埋忠骨、碧血照汗青。烈士陵园内的墓碑仿佛无声地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黑色的墓碑上镌刻着一个又一个孤独寂寞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王放船烈士。

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主任赵前进的帮助下,王本堂一家查看了电脑中的档案,发现王放船烈士确实属于六安县人,于1948年牺牲。而根据王家人所提供的其亲人王方传的入伍时间和信息,赵主任也表示应该就是一个人!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主任赵前进:名字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同音不同字的太多了,地址不同的也多,查的时候基本上能有几点吻合,基本上地址对,就没什么错了。 

听到这个消息,王家人激动万分。当看到赵主任在烈士信息证明文件上写上情况属实并盖上公章时,王本堂双手忍不住的颤抖,他无声地接过文件,看了很久很久,时隔70多年,亲生父亲终于找到了。

在烈士英名录父亲王放船的名字前,王本堂久久伫立。他带来了母亲坟头上的土,带来了淠河水和家乡的酒。王本堂说这一辈子他都没和父亲喝过一杯酒,今天他带了酒来,一家人要一起喝上一杯。

37.jpg

而今天王王家人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这是王放船烈士生前的遗物。王本堂的儿子告诉记者,这是爷爷留下唯一的遗物,奶奶一直保存的很好,每天戴在身上。奶奶去世前把遗物交给了孙子,今天他们把这个遗物带来了,也带来了奶奶一辈子的思念。

王本堂三儿子:这个是我爷爷生前留下的,护身符,他也信佛,所以身边放了一个附身符。一直在我家里,在我身边。每年初十五都要烧香的,拜菩萨。因为是我爷爷的遗物。今天看爷爷把它带来了,给他看看。 

如今,找到了父亲,王本堂说他的心愿已经了了,未来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后人能时常来看望。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带着自己的坟头土来这里。让自己和父亲母亲一家人团聚。

38.jpg

这场跨越70余年,300公里的寻亲之路终于落下帷幕,而我们的寻亲之路还在继续。有太多的烈士后人等待着被找到,这是让烈士魂归故里的桥梁,也是让烈士后人与亲人团聚的纽带。

金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杨苏勇:今天能够在这里找到王放船这名烈士对家人单位是个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下一步也继续跟市局跟我们新闻媒体沿着这条路把我们金安区甚至我们六安市革命先烈没有找到家的或者没有找到烈属亲人我们把这事情继续做好。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