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买房子
找装修
看汽车
结婚啦
寻美食
带孩子
出去浪
养身体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注册
当前位置:
»
论坛
›
城市前线
›
六安杂谈
›
帖子
返回列表
[闲聊杂谈]
真厉害!六安金寨这群农村能人从不上网,却有无数粉丝!一定好好要保护
[复制链接]
恐龙威
恐龙威
当前离线
积分
154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3-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红薯粉丝,是一种传统食品,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宗的农村红薯粉丝久煮不烂,清香可口、食法多样,是利用红薯为原料,靠红薯内的淀粉来制作的一种食材。 金寨各地适合种红薯,除了做菜,做饭外,每到冬腊月金寨当地农村有吊粉条的传统。
https://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t1357qudeko
在大别山深处,有这样的能人。他们从不上网,却有无数粉丝;
他们就是远近闻名的金寨县丁埠村山芋粉丝作坊的传人们。
制作山芋粉丝先得把当地
产的山芋粉在大盆里和面
将和好的面放进漏勺里“打条”
打出的生条在沸水锅里“定型”
生条在沸水锅里经几秒钟
定型后在冷水锅中“捞丝”
经“打条”“成丝”“捞丝”后
立即捞起‘结把’挂在竹竿上
“结把”后的粉丝必须尽快挂在晒架上晾晒,晾晒还须经过零度以下的冷冻再晒干,才能成为美味可口的粉丝。
传人们就是这样在古老的灶台上,循环往复地制作出千丝万缕的粉丝。他们虽然从不上网,却用智慧和勤劳,制作出无数美味粉丝!
揭秘农村手工粉丝制作全过程
进入寒冬,传统的红薯粉丝加工就开始在农村生火搭灶了,这样的粉丝不含任何添加剂,而且是用红薯粉直接加工,吃起来非常筋道,深受周边农民的喜爱。
用传统工艺制作红薯粉丝,主要有和面、漏粉、捞粉、挂粉四个步骤,每人负责一道工序,各司其职,从早忙到晚,除了中间吃饭时间,一天都要忙的不停,但因为是纯手工制作,一天的产量也不高。
和面是制作粉丝的第一个工序,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由于一盆面有上百斤重,而且需要反复的揉面,这道工序一般由体力好的年轻人负责,这个面要一直揉到软硬合适为至。有时一个人根本揉不动,需要两三个人轮流来揉面。
漏粉是最讲究手艺的一道工序,俗话说漏粉条最关键就是“漏”,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粉条能否粗细均匀全由漏粉这道工序控制,漏粉者手拿漏瓢,需要细粉丝时就把漏瓢举高,需要粗粉条时就把漏瓢放低,如果忽高忽低,那么制作出来的粉条就会粗细不均,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漏粉条不但需要技术,更需要体力,特别是臂力,操作前必须将漏瓢绑在手腕上,以防长时间敲打手劲减弱时,漏瓢掉进滚烫的锅里。
这就是漏粉者手拿的漏瓢,把和好的红薯面装在漏瓢里,举高后就开始漏粉,这个漏瓢装满面大约有四斤重,需要很好的臂力才能长时间的端着。
漏粉时一只手端着漏瓢,举高后,另一只手开始均匀地敲打漏瓢,粉丝就会源源不断地漏进下面的锅里。当一瓢快漏完时,旁边的帮手会将另一团面放进漏瓢里,这样才能保证粉丝的长度。
粉丝出锅后用一根细棍串起来,搭到院子的架子上将水控掉。为什么进入寒冬农村才会制作粉丝,就是因为不含添加剂,粉条在户外冻一冻后再晒干,就可以长时间保存了。
据村民讲,颜色特别白或者特别黄的红薯粉丝都不是好粉条,纯正的红薯粉条色泽略微偏黄,接近淀粉原色,而且有红薯粉特有味道。
看完制作的全过程
我是被彻底震撼了
你震撼住了吗?
看得甜甜我口水都流出来啦!
相信在农村的孩子都会有印象
对自家的手工红薯粉的味道更是难以忘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惆怅人间几场梦
惆怅人间几场梦
当前离线
积分
25
发表于 2019-3-8 1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门手艺,需要有人继承也需要有人保护!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冰山上的猫
冰山上的猫
当前离线
积分
124
发表于 2019-3-8 21: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粉丝火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天外食客
天外食客
当前离线
积分
1076
发表于 2019-3-9 0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正宗传承工艺。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08-2015
六安城市网
(https://www.0564abc.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0564ABC
技术支持:
天辰文化传媒
皖ICP备15014094号-2
皖公网安备:34150202000233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3333332 邮箱:luolei3000@qq.com
营业执照
人力资源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