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六安,青山绿水间云涛翻涌,产业园区里活力迸发。赛富乐斯的量子点Micro-LED屏,深度嵌入了AI+AR智能眼镜;豪斯特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装上了发往合肥的大货车;英力电子的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与时间赛跑……三个看似独立的小场景,却跳动着皖西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脉搏。
参加论坛或发布会,不用低头翻稿纸,也不用担心忘词尴尬, 只需戴一副“黑科技”眼镜,便能侃侃而谈。眼下,这个时髦的产品,就来自六松现代产业园的赛富乐斯。
“显示技术迭代飞快,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选择六安,看中的不仅是区位和成本,更是‘六松模式’下高效协同的确定性。”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申辰坦言。
通过上海吉六零山海松金基金招引的这家企业,缘何把制造环节落在六安?答案藏在“六松模式”里。以前,跨省合作,转出地怕“丢项目”,承接地怕“留不住”。松江区和六安市共建六松现代产业园,创新推出“财税分成、统计分算”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很快打破了这个僵局。
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海峰介绍说:“在党中央关于‘完善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梯度转移的协作机制’指引及两地对口合作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财税分成、统计分算’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使政府有更大的热情将企业对六安进行有序转移,达到利益共享,实现两地双赢。”目前,已认定可享受机制项目2个。这项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全省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30项标志性成果,更是得到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肯定。
位于六松现代产业园的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从“握手”到“牵手”,从“携手”到“共赢”。当前,全市累计引进上海项目131个,总投资446.67亿元,三年销往上海农产品超500亿元,604万上海游客走进大别山,2万上海职工来我市休养,29家上海医疗机构与我市共建52个合作平台,惠及患者近4万人……
累累硕果背后,藏着一丝忧虑:产业协作深度不够,产业链配套层级偏低,产业协作以配套加工为主,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代工,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转移。另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供应链区域协同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加强等高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答好创新之问,坚持一切唯实。六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孙先友表示,六安抢抓与上海市对口合作的历史机遇,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主动接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全力推进合武高铁、南信合高铁等建设,形成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对外交通大格局。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主动嵌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体系,积极推动大飞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
在金安经济开发区,安徽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臂按预定编程轨迹标准作业,三头联动激光高效落料,一件件热成型门环、纵梁、防撞梁等汽车轻量化部件有序下线,陆续发往比亚迪、蔚来、安徽大众、吉利、江淮等整车企业。
“9月份产值7000万元,10月份预计突破8000万元。去年,我们实现6.6亿元产值,今年预计能达到8亿元。”公司总经理张静说。为满足客户需求,正开足马力忙生产。
抓住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机遇,凭借研发和技术优势,迅速嵌入合肥整车产业链。豪斯特的快速成长,是六安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合六同城化的一个生动实践。
安徽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产业合作,深度链接。金安区与瑶海区、庐江县共建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复,霍邱县与合肥高新区共建合霍现代产业园,是我市唯一的南北共建园区。数据显示,六安205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中,91家为合肥配套,一级配套企业达21家。合肥造车,六安配“零件”,同城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共同体已然成形。
六安与合肥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通,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联系最紧密、经济互补性最强、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当前,定期互访交流、干部挂职交流、日常工作调度等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合武高铁全面推进,10条快速通道互联,“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116个合作事项清单管理、压茬推进。
合六同城化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等领域成果明显,但是在公共服务、文旅合作等领域缺少统筹谋划和高效推进,存在“冷热不均”现象。另外,顶层设计、推进机制、共建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六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孙先友表示,面对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我们始终将合六同城化作为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聚焦打造“合六同城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战略目标,抢抓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持续深化规划同绘、设施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服务同享,积极共筑紧密协同的“一座城”。
“这笔资金既是及时雨,也是强心剂!”在收到一条到账提醒——市级研发投入奖补资金75.66万元直达企业账户时,安徽英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军颇为振奋。
这份高效精准,源于六安推进的零基预算改革,其本质是重塑财政资金配置逻辑。改革前,各领域政策资金存在各自为战问题;改革后,以财政资金为纽带,突破行政管理壁垒,形成政策聚焦同一任务、资金投向同一领域的新机制。
英力电子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经费超3850万元,近三年取得发明专利10项。戴军说:“政府主动推送政策,资金精准直达,更加坚定了我们创新发展的信心。”
安徽英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零基预算改革的第一步,是向存量政策“开刀”。六安建立联动机制,对历年支出政策进行大盘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取消低效无效政策405项、清退资金5.7亿元。同时严把政策“入口关”,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增支出政策评估论证机制,当年市级核减新增支出0.4亿元。
改革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资金统筹整合,实现“小钱大用”。2023年,六安将分散在部门的43项产业发展类资金合并压减为4项;2024年,进一步归并为1项,通过股权投资、财政贴息等市场化方式精准投放。三年来,这笔资金累计安排超20亿元,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六安还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全链条,不仅制定全国首个预算绩效管理省级地方标准,还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形成54项支出标准,为市级2025年预算编制节省0.4亿元。今年,安徽作为全国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省,六安更是承担4项试点任务。
深化改革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打破长期形成的支出固化思维和部门利益格局,需要久久为功。标准体系建设和成本效益分析能力也需进一步提升。改革还需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更深层次的民生领域拓展。越往深水区,任务更加繁重。
如何推出更多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六安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费小松说:“我们将持续拓宽改革范围,继续清理支出政策,强化资金统筹整合,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加强成本绩效管理,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推动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为打造六安版‘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左手挽着上海“谋合作”,右手拉着合肥“同城化”,兜里揣着预算“新账本”。六安这座有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如今正以开放的姿态、融合的智慧、革新的勇气,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加速奔跑。(记者:储著坤 黄雪彦)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